浦东高桥镇三岔港村党支部以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为目标,通过抓“三支队伍”、推“三项服务”、树“三无理念”,打造基层服务型党组织。
抓领导干部服务队,推“亲情式服务”,让服务无距离
敲开村民家门,实行“上门听诊”。本着“对待群众如‘自家人’”的原则,支部书记坚持带头上门听诊,“两委”班子成员坚持分组上门征询,并以最快速度把问题带回去。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村书记和党员干部送学上门、听取意见建议,着力发现和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全村教育实践活动的“上门送学”知晓率达到100%,收到意见征求表100份,收集意见建议共计72条,梳理主要问题11条。真正实现了工作学习“两促进、两不误”,拉近了党组织和群众之间的距离,让“上门听诊”成为群众满意的工程。
敞开村委大门,设立“领导接待日”。定于每周四,在村委专设接待室,敞开大门欢迎村民群众上门与领导干部进行面对面沟通。在“领导接待日”里,有困难的老百姓能把困难说出来,心里有不满的老百姓能把怨气撒出来,有苦无处说的老百姓能把苦水吐出来,有想法的老百姓则能把自己的建议提出来。值班干部则会做好记录,将大家的问题、困难、意见和建议带到村“两委”班子的会议上进行商讨。对于金点子和好建议,尽量采纳、力求完善;对于急难愁问题,能解决的就第一时间解决,不能解决的也会立即上报请求有关部门帮助解决。
“上门听诊”的推行和“领导接待日”的设立解决了“领导难找、事情难办”、“坐等上门多、主动问需少”的问题,并推进村内实事工程的全面开展。例如,通过收集民意、倾听民心,集中整治了丁东路与丁三路“脏乱差”问题,出动车辆及挖土机械,共清理垃圾200余吨,并在道路两侧安装水泥柱路障150米;修补村级道路600平方米;更换村一队的铁丝护栏900米;翻修丁家浜河道200米,河道水闸修理20米;翻修及新建公共厕所共6个,整治多处露天粪坑;翻修垃圾箱房4个,更新垃圾桶50个;翻修村民学校及图书馆屋面等。
抓党员骨干服务队,推“组团式服务”,让服务无滞后
“迎进来”——建立“午间值班”制度。本着“一切为了村民,一切方便村民”的宗旨,以“村民随时来访,村委随刻接待”为目标,着力打造以“两委”班子成员为牵头人、以党员骨干为主体的服务团队,形成工作合力,实行午间轮流值班,确保村民的需求在第一时间得到响应。接待时,第一接待人对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一事一记,并负责到底。之后,与团队其他成员进行沟通交流,进行职责分工,齐心协力为群众解决问题。
“走出去”——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村党支部还积极走到村外,与其他党支部结对子、组团队,为村民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发挥党员干部服务队的积极作用。例如,村党支部与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党支部结对共建,在重大节日期间第一时间组建团队,开展了送服务进社区活动、清明扫墓活动等;联合凌桥地段卫生院党支部常年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健康医疗知识讲座,组建医疗团队为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的服务,双方还计划近期签订共建协议、建立长效机制;还为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提供人力、物力资源,协助校方开展“入农户,访百姓”等实践课程。
抓志愿者服务队,推“主动式服务”,让服务无死角
志愿队伍的数量多、范围广。志愿者服务队共有7支队伍,共86人,由在职党员、老龄党员和部分群众组成。成员都是横跨各个工作条线、活跃在各个领域的有志者,经党支部组织宣传后,主动加入到各支队伍中为村民提供“无死角”服务。其中,由在职党员组成平安志愿者服务队22人、未成年人志愿者服务队10人、清洁卫生志愿者服务队15人;由老龄党员组成腰鼓队12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6人、空巢老人志愿者服务队5人、维护稳定志愿者小分队5人。
主动服务的意识强、质量优。例如,空巢老人志愿者服务队常年坚持为行动不便的困难老人上门主动送“尿不湿”。志愿者们没有因为三岔港村离高桥镇路途较远而退缩,坚持用电瓶车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上关爱。再如,各志愿者服务队主动为高龄老人、行动不便的村民、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贴心服务,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还如,在重大节日、重要会议期间,“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及“维护稳定志愿者服务队”主动在村内村外、街道路口、地铁站外进行巡逻、维持秩序,在保障一方平安、维护一方稳定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