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北区社会党工委(社会工作办)在基层队伍优化整合工作上创新突破,大力培育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推进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互动,提升管理效率,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优化整合,在全区合并19支协管员、社区工作者队伍,建立6类社会组织,重构了社区治理系统、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建立“职能融合、优化整合”的组织体系
通过组织整合、职能叠加、人员优化,形成“1+3+2”格局。
“1”——区级层面建立闸北北区平安服务社:由原社区保安治安和交通协管2支协管员队伍组成,主要负责路面交通秩序维护和社区保安巡逻等区级层面协管工作,由区公安分局负责业务指导和管理。
“3”——街镇层面建立三个服务社:街镇社会保障援助服务社。由原就业援助、社区保险2支队伍组成,从事社区社会保障服务协管工作;街镇综合管理服务社。由原特种设备安全、环境保护、房屋、劳动保障监察、社保综治、社区综合、安全生产咨询和食药监管理等8支队伍经考试选拔组成,从事政策宣传、信息采集、工作协查、事项处置和联勤联动等职能,实现了队伍优化、职能叠加;街镇城市管理服务社。由未参加或未通过综合管理服务社选拔考试以及近三年即将退休的协管员队伍组成,承担配合街镇网格分中心和街区工作站开展城市管理协管职能。
“2”——街镇建立两个事务所:社区党群工作事务所。由街镇党群部门的工作者组成,承担“两新”组织党建、工会、团建以及社区妇女、统战、老干部工作;社区工作事务所。由街镇的自聘社工、民选的居委会成员(就业年龄段)组成,从事社区基层服务工作。
建立“管理进网格、服务进社区”的队伍体系
闸北区共划分65个网格,组建31个街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站,搭建了“区—街镇”两级平台、“区—街镇—街区工作站”三级管理架构。优化整合后的各类组织按管理和服务两类职能,按照“管理进网格、服务进社区”工作要求,分别下沉到网格和居民区中。
“管理进网格”: 1、街镇综合管理服务社。在街道层面设社长1名、信息员2名,下设各街区工作组,设组长1名、信息员1名,街区工作站下设各网格,每个网格平均配置8人,其中2人为1组,设小组长1名。2、街镇城市管理服务社。在街道层面设社长1名,下设各街区工作组,设组长1名,组员由各街镇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统筹配置人员。3、社区党群工作事务所。在街道层面设所长1名,下设各街区工作组,设组长1名,组员按每个网格2人配置。
“服务进社区”: 1、街镇社会保障援助服务社。在街道层面设社长1名,组员若干,
大致按各村居委一对一配置人员。2、社区工作事务所。在街道层面设社长1名,组员若干,今后逐步将安在机关、居委会工作的社工纳入各社会组织,承接社区内各类事务。
建立“建章立制、政社合作”的管理体系
推进社会组织法人化,使社会组织有充分的人事权(用工合同签订、人员辞退招聘、日常工作考核),街镇负责指导、监督;社会组织有充分的财权(工资发放、考核奖金发放、工作经费使用)。协管员组织按照区统一制定的薪酬方案,每月向街镇申请资金,街镇交区人社局审核人员身份后,区财政局进行拨款。社工组织薪酬由街镇财政承担。街镇负责财务管理和核拨审计。社会组织有充分完成委托事项的责任(经过梳理后确认社会组织所应承接的事项),部门、街镇负责指导、评估。推进社区管理网格化,通过街镇社区管理网格化的形成和完善,做到资源共享、管理衔接,进一步促进社区公共服务和管理与社工项目化、社会化、专业化运行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推进事项管理契约化,根据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要求和方式,重新修订社区综合管理工作指南,达到标准化、格式化、信息化、契约化的目标。
建立“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支撑体系
建立了闸北区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确保本次队伍优化整合后日常工作得以科学规范的高质量运行,是实现管理机制创新的核心和保障。本信息系统分为业务信息库、事件信息库、绩效管理和统计分析四大板块,涵盖了房屋、人口、企业、特种设备等信息,以及环保、安监、劳资纠纷、食药安全等事项处置记录。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转解决了过去条块信息孤岛和碎片化的问题,实现了信息共享,对完善全区统一、规范的基层数据库有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