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社会和企业对残疾职工的诉求关注不够
目前,闵行区民政局在册福利企业59家,安置残疾职工1073人。福利企业推动了全社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有效提高了残疾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为社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然而长期以来,残疾职工实际诉求较少得到深层关注。一方面,残疾职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维权意识较为薄弱,一般不敢也不知如何向企业或政府提出除基本权益外的其他诉求,甚至有时权益受损也习惯性压抑诉求。另一方面,近几年传统行业受到经济重创,而闵行的福利企业恰恰多以加工制造业等传统行业为主,新形势下福利企业在转型升级上正面临巨大压力,而同时又要保障兼顾残疾职工的基本权益、技能培训、精神诉求和人文关怀等问题,实属不易。
反思:解决残疾职工温饱问题,工作就算到位了吗
每一家福利企业每年都要进行年检,要求福利企业残疾职工占比超过25%,发放不低于本市最低标准的工资,为残疾职工缴纳社会保险,为其安置适合岗位,提供无障碍设施……每年合格的福利企业报表都显示工资到位、社保全缴。但残疾职工仅仅需要解决温饱吗?有一份工作就算融入社会、体现自身价值了吗?一串串理性的数字似乎少了一些情感色彩,无法反映残疾职工的个体需求。作为行政管理单位的民政部门,是否可以超出原有范围,抛开上报的统计数据,更多去关注每一个个体,倾听残疾职工的心声?群众路线、服务型党组织的口号并非挂在嘴边或是网站上的漂亮符号,如何印在老百姓心上,才是更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改进:深入福利企业调查走访了解残疾职工实际诉求
区民政局福利企业管理所针对残疾职工权益保障问题,尤其是残疾职工实际诉求,今年6、7月冒着酷暑,邀请各街镇民政干部共同深入走访全区59家福利企业,访谈100多名企业负责人和残疾职工专管员,调查100多名残疾职工,撰写上万字的调研报告,着重对残疾职工工作环境、残疾职工权益保障、残疾职工精神诉求、无障碍设施等方面情况开展调研。通过调研,发现残疾职工诉求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娱活动,丰富精神生活;二是环境改善,促进社会融入;三是技能培训,提升自身价值。
成效:残疾职工人尽其才人生舞台绽放光彩
通过多方沟通努力,区民政局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和协会推进了残疾职工的一系列关爱行动。
一是增加了文娱活动。协助区福利企业协会,向政府申请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和公益招投标项目,申请并实施开展《闵行区助残综合服务项目》和《花开有声
因爱绽放——残疾职工文娱活动》两个公益项目,开展技能培训服务、健康关爱体检服务、一对一咨询服务、助残周帮困服务、放眼上海旅游服务、文艺联欢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残疾职工精神生活。
二是改善了工作环境。积极与各福利企业进行协调,为残疾职工增设或重修无障碍设施。对于噪音较大、环境较差的福利企业,与其协商为残疾职工另设工作场所,远离重型机械,或采取保护措施。部分福利企业在协商后,甚至为残疾职工提供班车接送服务,设立残疾职工专用休息室。
三是强化了技能培训。区民政局联合区残联,加强残疾职工技能培训,落实《暂行办法》的技能培训补贴政策。除现有岗前培训外,更注重残疾职工继续教育。残疾职工自主参加进修或培训的,凭票据报销全额或部分费用。根据残疾职工自身能力,合理进行职业规划,尽量为残疾职工提供发展空间。
通过回访抽查,区民政局发现企业都不同程度的改善了残疾职工的工作环境,部分福利企业残疾职工见到企业负责人竖起了大拇指,甚至亲切的拥抱。个别福利企业建立残疾职工自治委员会,相互帮扶、自我监督。
从重视数据统计到注重实际调查,从重视整体平均水平到关注残疾职工个体诉求,方式的转变体现的是为民务实的作风转变。今后,区民政局将不断帮扶企业进行整改转型,继续聆听每一位残疾职工的诉求,最大程度保障残疾职工权益,丰富残疾职工精神生活,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和谐多做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