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60850000*8020 60850131(传真)
         
浦东合庆镇“1+1+X”再解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问题
2014年12月4日 10:48
 来源:上海基层党建网    

  浦东新区合庆镇28个村在推进“1+1+X”工作法中,村村有一本“村民自治章程及实施细则”,解决了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问题。

  所谓“1+1+X”工作模式,即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工作法。合庆镇从2010年开始探索,走出一条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社会治理新路。第一个“1”指党组织领导,第二个“1”指《村民自治章程》,“X”指各村根据《自治章程》,对涉及村民利益、村民关心的“政策法规之外,道德情理之中”的事项所制定的各项实施细则。

  “千夫所指”拆除违建

  “三违”整治是今年上海的重中之重的工作,细化到村层面,却面临许多现实问题。比如,合庆镇有一块老违建,位于合庆集镇规划区,为集体农用地,面积94.26亩,分别于1999年和2008年由该镇蔡路村、春雷村以农业用地的价格出租给自然人曹某及其名下企业,并约定在租赁期内“不得改变土地使用性质”、“不得建造违法建筑”、“不得擅自转包”。然而,承租人擅自将土地以高价转包给他人,从中获利。而转租承租人则在转租的农用地上建造了大量违法建筑,从事废品收购、汽车修理、塑料加工等各类无证生产经营活动或再次转租获利。

  蔡路村原村支书奚水华说:“这些合同一签就是十几年,治理起来难度很大。”而且,乡里乡亲的,村民再有意见,也不好意思独自跳出来“撕破面皮”。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在2012年“蔡路版”《村民自治章程及实施细则》中,经村民集体讨论,写进了这样一条:“未经许可不得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不得违法用地,不得私自转包。否则除责令土地使用人自拆、整改外,村民委员会应及时告知镇相关部门并配合执法。对不听劝阻或抗拒执法的土地承包人,村民委员会有义务根据协议终止流转合同,收回土地使用权。”“1+1+X”有依据,村民们要求“依法”办事,2014年1月24日,该地块一幢二层的钢结构厂房、一幢彩钢大棚、一幢砖混结构的二层“别墅”被拆除。这是合庆镇2014年第一起依法强拆案件,也拉开了浦东新区全年拆违攻坚战的序幕。

  集体资产增加村民得益

  合庆镇农业发展办主任马建中透露了一组数字:2013年镇集体资产净值达到5.28亿元,在全区排名第六,村集体资产净值达到7.02亿元,在全区排名第二。而在两区合并前,合庆还是一个出了名的“穷镇”。

  “合庆镇紧邻张江园区,守着金饭碗讨饭,为什么?”合庆镇党委书记杨琴华带领党、政班子进行了深入调研,走家串户,访问田间地头,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承包地集中到村里经营后,村干部“毛估估”、“拍脑袋”,以极低的价格租了出去,合约一签就是十几年、二十年,村民心里很怨,干部则觉得很冤。“维护村民利益,回应村民呼声,需要有一个抓手。”在杨琴华看来,解决几个问题容易,但要真正赢得民心就必须去了解老百姓心中的想法,下功夫通过制度设计化解矛盾——“1+1+X”工作模式正是合庆镇探索出的制度创新成果。

  2010年11月25日,试点村之一的友谊村召开户代表会议,表决通过了《友谊村村民自治章程》,赞成率99.8%。随后,其他7个试点村相继制定了自己的“章程及细则”。到2011年9月,全镇28个村全部都有了自己的“章程及细则”,并全部发放到每家每户。村里钱去了哪儿?村里的福利是怎么分的?村民翻开“村民自治章程及实施细则”就明明白白。世易时移,随着形势改变,2012年全镇28个村针对新的问题对“细则”进行修改。

  “1+1+X”实施后,效果立竿见影:村民对村干部的满意率从2010年的86.2%提升到2013年的97%。2012年与2011年同期相比,信访总量减少26.5%,2013年又比2012年下降7%。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