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北区大宁路街道借助“五区党建联盟”平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区治理的新途径、新方法,以“党建引领、阶梯自治、联席共治”为核心探索居民互助、社区协同的立体式社区治理机制。
阶梯自治,形成纵向延伸的居民互助体系。社区的居民来源各异、职业分布多元,使得邻里联系薄弱,社区治理主体性不足,针对这一特点,街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睦邻互助”机制建设,以“楼组—楼群—居民区”的居住格局为基础,让居民就近参与自治事务,形成了“睦邻点—公共客厅—居民会议”的“阶梯式自治”体系。在楼组建立睦邻点。以党员为骨干在楼组建立睦邻团队,了解居民家庭和互助需求,制定《楼组睦邻成长手册》,吸引居民参与楼组公共事务,实现睦邻互助和楼组自治。在楼群建立“公共客厅”。在多个居民区构建的楼群片区,以居民区党支部牵头设立“公共客厅”,解决楼组之间存在的共性问题。实行“三会一代理”。对于公共客厅无法解决的问题,发挥党总支的统筹协调作用,通过“三会一代理”即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和群众事务代理的形式和渠道解决,协调居民区存在的治理问题,化解各类社会矛盾。通过阶梯自治机制,一方面使居民个体和家庭围绕“身边事”在邻里互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以阶梯式渠道逐步参与社区治理。另一方面实现了邻里事不出楼组、楼群事不出片区、自治事不出居民区,形成事务协商调处的阶梯机制。
联席共治,形成横向整合的社区协同体系。为实现社区的整体性治理,实现社区增强社会联系、提供公共服务、调解社会矛盾、治理公共问题的整体功能,如在宝华居民区整合社区内外的各类资源,吸纳多元主体力量,以“联席共治”为核心,探索资源整合和多元参与的社区协同机制。党组织联系和走访社区单位。党组织定期走访社区单位,通过“双向服务”,即党组织服务社区单位、社区单位服务居民区,吸引和整合社区单位资源参与社区治理事务。构建“1+5+x”的社区联席共治机制。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整合居委会、业委会、社区民警、物业公司、社区单位五类社区治理主体,同时邀请居民、楼组长、业委会代表和群众团体代表等多元力量参与,定期召开社区共治联席会议,就社区治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协商解决。利用“3310”社会治理格局,促进社区资源深度聚合。“3”即区域化党建平台、网格化联动管理平台、社会化社区共治平;“3”即党组织引领保障机制、群众动员参与机制、居民自治运作机制;“10”即班长工程、“三实”工程、“一口式”工程、宜居工程、惠民工程、向心工程、基石工程、共治工程、基础工程、康健工程。重点在组织共建、人才共育、学习共抓、信息共享、服务共推、文明共创上开展项目合作,实现条块联动,资源共享,优化志愿者自治队伍,体现整合的力量,发挥强大联动力,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签订“共治公约”明确治理责任。街道与社区26家单位签订了“六联共建协议书”(党建工作联抓、文明建设联创、公益活动联办、文化活动联谊、环境卫生联搞、社会治安联防)。各居委会与各类社区组织以及工商、市容等行政单位,共同签订以“多元协同、诚信参与”为内容的《社区共治公约》,明确责任,多方协同参与社区环境、安全卫生、综合治理、公共服务等社区治理项目。通过联席共治,街道建立了以“双向服务吸引社区单位、联席会议搭建协商平台,共治公约明确治理责任”为内容的一系列协同机制,聚合了社区内多元主体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整合和引进了社区单位的力量和资源,形成了一系列惠及社区惠及居民的社区治理项目。
横纵衔接,党组织发挥多元整合的中轴作用。一横一纵的机制使社区形成了有机的、立体式的社区治理机制。在横纵衔接的各个层面,从吸引社区单位参与治理到引导居民个体参与治理,党组织都在其中发挥着多元整合的中轴作用。社区党总支发挥联席共治的枢纽作用。在“1+5+X”的共治联席会议中,党总支是组织者和发起人,是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联络人,也是引导居民阶梯式自治的中心力量,因此在社区联席共治和阶梯自治中发挥重要的枢纽作用。如慧芝糊居民区党总支始终坚持“两手工作”,一手联系社区单位提供社区服务,一手联系和反映居民对社区治理需求,通过党组织的枢纽作用,促进居民需求和社会服务的对接。“党建三三制”奠定阶梯式自治基础。按照闸北区“党建三三制”的要求(即在楼组满3名党员建立党小组,在楼群片区满30名党员建立党支部),宝华社区设有3个党支部,6个党小组。“睦邻点—公共客厅—居民区共治联席会”就是通过党小组、党支部、党总支的组织网络建立起来,充分发挥党员和党支部在楼组、楼群、居民区的骨干作用。第三党支部发挥网上整合作用。社区党总支以流动的年轻党员为主,创造性地成立第三党支部,以微信和网络平台的方式开展活动。与第一、第二党支部以楼群为阵地不同,第三党支部是一个网上党支部,主要适应和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和网络化平台开展活动。成立以后,大部分居民区推动第三党支部与业主论坛(虚拟社区)对接,通过网络化组织渠道了解居民区共同需求,在汇集社情民意推动社区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